27 亲和论比

发现易经――生之大原则?大易无边 慧行天下 27亲和论(比)

27亲和论(比)

论与说有何区别?论者,足以成为一个原则,而说,足以成为一个规矩。原则与规矩不用再讲了吧,规矩可以不需要而原则必不可少。

生之易的第一原则就是易,易就是一,统一,没有分别。没有分别即没有你我,没有彼此。因为这世界原本就没有你我之分,彼此之别,所以这世界的争执和争斗只是暂时的,而亲近与合作则是长久地。所以师的起因和目的都是为了比,亲近与合作。所以师之为说压根儿就不重要,规矩是为那些打架的小孩子定的,对于那些根本就不打架的棒小孩,他们只需要比。

没有永远的战争,只有永远的和平。

比之表亲近、合作就在于他是一切争端的起点和终点。所以一切的争端、争斗、战争都只是个“零和”的行为,有不如无,是双方不得已而为之的事。而比之为比,却是一件对双方来说“正和”的行为。

就是说,一切花在“师”上的双方的努力,都是白费的,都是没有任何成效的事,因为“师”本就是“零和”。而一切花在“比”上的双方的努力,都不会是白费的,都必然会取得其相应的成效,因为“比”本就是“正和”的。

而当师与比提出这样的观点的时候,不要忘了,师和比此时尚在屯生的冬日之中,就是说,此时的种子还没有生根、发芽,就业已明白了师与比的要义。所以,自然万物之间才如此的亲近、合作,而极少发生争斗。

如果一件事情靠亲近别人与之合作就可以办到,就一定要那么做的。而当今之人、当今之事之所以动不动就喜欢“师”还在于当今之人、当今之事太过自我。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世界是非常统一的,并没有你我之分,彼此之别。

太过自我,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加强无我的思想,说到底,还是重新认识到善之为善的重要,重新认识到生之易的三大原则,重新认识到自然真实之本性。

现在之人,应该没有谁不和自己亲近,因为就“我”这个范围来讲,我是可以做到无我的。

现在之人,应该可以和家庭中的成员亲近,因为就“家”这个范围来讲,人们还是可以做到一定程度上的无我的。

现在之人,在国外遇见同一个国家的人,就表示亲近,这表明就“国”这个范围来讲,人们仍可以做到相应地亲近。

就是说,“无国”则天下人相应地亲近,“无家”则天下人亲近,“无我”则天下和谐。这就意味着总有一天“国家”这个概念会象他的产生一样复又被消灭,同样“家”这个概念也必然地会象他的产生一样复又被消灭,同样“我”这个概念也必然地会自然消亡。个人的发展、世界的发展总是一步步在不停地逼近那智慧的源泉。从总的趋势来看,“国家”的概念确实是在一步步走向灭亡。所以,天下之人本就亲近、合作并且终归还会走向亲近、合作,我们所经历的当今之世这小小的一段不甚亲近、不甚合作的阶段,也只是历史上短短的一瞬。总的来说,人与人、人与自然之间的亲近、合作是主要的、永恒的,而他们之间的争执和争斗却只是次要的、暂时的。

就是说,在世界的最初和最终,我们本就不分你我、没有彼此,本就相互亲近、相互合作。只是在中间小小地一段时间内,某个聪明人发明了自己的敌人并与之斗争,斗争结束后,世界复又平静。就是这样,一切的爱恨情仇,都只是我们的臆想,只要你认为你没有敌人,你就没有敌人,因为敌人这个词确确实实是我们臆想出来的。所以,凡是臆想而来的东西,应该可以臆想而去,而这世界99%以上的概念都是由人臆想而来的,所以终归有一天也可以由人大的臆想而去。自然的本源只有真实,没有臆想,所有的臆想都只是模型,是工具,如果有一日我们得以洞见自然之真实,则工具与模型就不再重要了。

比之为亲近、合作表的就是大自然原本的真实,而一切的争斗、争执、一切的概念也同样只是模型,是工具,是人的臆想产生的东西,如果能够相互亲近、相互合作,则那些模型与工具也同样不重要了。

庄子曰“得鱼而忘筌”、“得射而忘弓”,佛法云“法者,筏也,佛者,渡也,得渡而舍筏”。但当今之人、当今之事却无限度地执著于筌,执著于弓,执著于法,如此行事,安能得鱼?安能得射?安能成佛?

一个人对自己如果能做到无我,对别人同样也能做到,只要克服了“你我”的观念。

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人如果能做到亲近、合作,对别人同样也能做到,只要放下“家庭”的观念。

而“无我”、“亲近合作”的概念只有一个,并不是说用在自己身上就灵用在别人身上就不灵。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人们心中的执著。人心中的执著不能守一,存有分别之心,所以人的“无我”之心才只是对自己灵对别人就不灵。就是说,人还是不能真正做到生之易的易,所以才会有分别之心,这样人也就不能真正贴近自然智慧之源泉。

人只有与自然保持一致,才能活得自然,不然就不自然。

总之,生之易不在人心而在自然,自然不自然,你自己看着办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